选美冠军引发群嘲:我们到底在评什么美?
最近几天,一个看似热闹非凡的活动在全国各地同时上演——“中华小姐”“全球小姐”等选美赛事,开始进入各省的分赛区选拔阶段。按理说,这种活动已经很久没在舆论场掀起浪花,没想到这次却因为“冠军长相”频频登上热搜,成为全网群嘲的对象。
一开始,很多网友只是抱着好奇心去看热度视频,结果越看越疑惑:
——这真是选美比赛?
——还是哪位领导的亲戚运动会?

一、正常的开场,不正常的冠军
视频开头,镜头里是选手们的自我介绍。比如陕西赛区的十六号选手张雨曦,站在灯光下,语气自信地说:“运气与努力固然重要,我希望我可以多一份努力,亦多一份运气。”
主持人随后宣布:“最佳身材奖,张雨曦!”

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,但等镜头一转,网友的弹幕几乎瞬间爆炸:“这叫最佳身材?你确定不是力量型冠军?”
“不是歧视胖,只是这标准有点离谱。”
“她真拿了冠军?那我是不是也能代表江苏出征?”
有人说,黑龙江、上海等地的冠军虽然“长相雷同、辨识度不高”,但至少符合同样一个审美区间。可辽宁、陕西的冠军一出场,网友直言“感觉像是搞错了频道”。
二、网友玩梗:王云重出江湖?
在网友的热议中,辽宁赛区的冠军最先“出圈”。
有人调侃说:“你看过《乡村爱情》吗?她长得像王云——就是那个和谢大脚一起开超市的。”
于是“选美冠军像王云”的梗迅速在网络上传开,短短几个小时,配图、表情包、对比照齐飞,简直成了一场全民狂欢。
但大家笑归笑,更多人其实在表达一种无奈:
“选美也能这么操作?咱们的审美到底被谁代表了?”

三、“萝卜坑”的秘密:群众的智商别被当玩笑
很多网友在评论区提出同样的疑问:
既然是选拔省级冠军,要代表地方去参加全国赛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?
难道选手报名的只有她一个人?
或者说,这就是传说中的“萝卜坑”?
在一次聊天中,有人半开玩笑地说:“陕西那赛区估计没发通告,光通知了她一个人来参加。”
另一人接话:“萝卜坑也不能挖得这么明显,这不是侮辱群众智商吗?”
确实,如果说选美只是个娱乐项目,网友也不会较真。可一旦它披上“全国赛事”“文化传播”“形象代表”的外衣,公众自然希望看到的,是至少能代表大众审美的结果,而不是“内定”“关系户”的又一次舞台秀。
四、选美“失焦”:当美被模糊成权力的投影
有网友总结得很到位:“我们不是在笑选手,我们是在笑那个制度。”
过去选美强调“外在美”“内在美”“智慧与气质”,但现实中,它越来越像一种关系网络的延伸——赞助商捧谁,谁就能走到最后;评委是谁,标准就往哪偏。
这种现象并不新鲜,只是这次的“离谱冠军”让它彻底暴露。
在社交媒体的狂欢之外,还有一些更冷静的声音出现了:“你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定义别人,但也不能用特权去定义‘美’。”
“如果这就是‘中华小姐’,那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定义‘中华审美’了?”

五、讽刺之外:真正值得反思的,是谁在代表“美”
从辽宁冠军到陕西最佳身材,网友笑点背后,其实藏着一个更大的现实问题——我们的“审美代表权”被谁掌握?
在一个充满流量、资本与人脉的时代,“选美”早就不是单纯的比拼外貌,它成了社交圈子、资源分配甚至“面子政治”的投影。
有评论说得尖锐:“当评委的眼睛被利益蒙上,评出来的不是美,而是关系。”
“而当大众看到这种结果后继续沉默,下一次的‘冠军’也许更荒诞。”
讽刺的是,这些离谱的结果反而让选美重新被讨论——不是因为选手多惊艳,而是因为“选美”这个词开始被质疑。
或许,选美的意义本该是发现多样的美,而不是制造“关系的美”。
六、结语:我们笑的不是选手,而是时代的“选美观”
选美原本是一场关于光与美的仪式。它该是让人欣赏、激励与自信的舞台。
但当某些人借此为关系铺路、为利益站台,它就成了一场“谁敢信”的闹剧。
今天的网络舆论,是一种集体本能的反击——大家不是对“美”的苛刻,而是对“假”的不耐烦。
正如一位网友在评论里写道:
“这届网友不是颜控,是智商控。”
我们笑着调侃“谢大脚式冠军”,其实是在提醒社会——真正的美,不该是后台、关系或剧本,而是一个人最真实的自信与光亮。
本站系本网采集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三十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















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