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洋马180cm的荷兰超模, “大身板”是否是公认的香饽饽
当 “身高 180cm 的荷兰超模” 与 “荷兰不愧是身高最高国家” 的赞美同时出现时,社交媒体上满是对 “大身板之美” 的追捧。有人将这种身高优势等同于基因优越,有人把超模的修长身形奉为审美圭臬,可在这场一边倒的夸赞背后,藏着值得警惕的认知陷阱 —— 我们对身高的过度崇拜,正在制造新的歧视与焦虑。

不可否认,荷兰超模的高挑身形在 T 台上极具视觉冲击力,荷兰国民平均身高居全球首位的统计数据也客观存在。但将 “身高 180cm” 与 “美” 直接画等号,本质上是对审美多样性的窄化。在非洲马赛部落,矫健的中等身材是力量的象征;在日本传统审美中,娇小玲珑的体态承载着东方韵味;即便在欧美时尚圈,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小个子模特凭借独特气质打破身高壁垒。当我们执着于 “大身板才美”,实则是用单一标准否定了不同体型的价值,让那些身高未达 “标准线” 的人陷入 “不够美” 的自我怀疑。

更值得深思的是,“荷兰身高神话” 的背后,并非只有基因优势的光环。研究显示,荷兰国民身高的提升与二战后充足的营养供给、完善的医疗体系密切相关,但这种优势正逐渐演变为隐性压力。荷兰青少年中,因身高未达国民平均水平而产生自卑心理的比例逐年上升;职场中,身高较高者在面试、晋升中获得的隐性优势,正在加剧就业不公。当我们惊叹 “荷兰不愧是身高最高国家” 时,却忽略了身高标签带来的社会分层 —— 它与肤色、性别歧视本质无异,都是用生理特征划分人群价值的偏见。

或许有人反驳:“夸赞超模身高只是单纯欣赏美,何必上纲上线?” 但审美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人选择,而是社会文化的折射。当时尚杂志清一色选用 180cm 以上模特,当 “高个子 = 优秀” 的观念通过影视作品不断强化,本质上是在制造一种 “身高特权”。就像曾经以白为美的审美导致肤色歧视,如今对身高的过度追捧,也正在让矮个子群体遭遇隐性排斥 —— 求职时被暗示 “形象不够大气”,社交中被调侃 “气场不足”,这些看似玩笑的评价,实则是身高焦虑的外化。

真正的审美进步,从来不是用一种标准取代另一种,而是承认多元存在的价值。荷兰超模的 “大身板” 有其独特魅力,但小个子的灵动、中等身材的匀称同样值得赞美;荷兰的身高优势是社会发展的结果,但不应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尺。当我们不再执着于 “身高神话”,不再用生理特征给人贴标签,才能真正实现 “美无标准,人人平等” 的审美自由 —— 毕竟,一个人的价值,从来不该由身高决定
本站系本网采集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三十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

















最新评论